各年龄段目标
《dadi数学》的教育目标是根据《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》的精神,结合新世纪发展的人才观,培养适应和创造未来社会的复合型人才,以促进儿童全面、整体发展而提出来的,它遵循了数学知识本身的科学性、系统性,结合儿童的认知发展特点和规律,也考虑到了为儿童幼小衔接的需要。
按照数学教育的不同内容,按照学龄前儿童认知发展的特点,儿童数学教育的年龄阶段目标为:
1.小班
(1)学习按物体的一个特征进行分类。
(2)学习按物体量(大小、长短)的差异进行4以内物体的排序,学习按物体的某一特征进行排序。
(3)认识“1和许多”及其关系。
(4)学习用一一对应的方法比较两组物体的数量,感知多、少和一样多。
(5)学习手口一致地从左向右点数5以内的实物,能说出总数,能按实物范例和指定的数目取出相应数量的物体,学习一些常用的量词。
(6)认识圆形、正方形、三角形。
(7)学习区分上下的空间方位及认识早、晚的时间概念,知道早、晚代表性的日常变化。
(8)听懂老师的话,学习按照游戏规则进行活动;大胆地回答问题,学习用语言表述操作活动的过程和结果。
(9)愿意参加数学活动,喜欢摆弄、操作数学活动材料;能在老师帮助下学习按要求收取、摆放操作材料。
2.中班
(1)认识1~10以内的数字,理解数字的含义,会用数字表示物体的数量。
(2)学习10以内的序数、顺着数和倒着数;学习目测数群,学习不受物体空间排列形式和物体大小等外部因素的干扰,正确判断10以内的数量;感知和体验10以内自然数列中相邻两数的等差关系。
(3)认识长方形、梯形、椭圆形。
(4)学习按某一特征的肯定与否定进行分类;学习概括图形的两个特征;能按两个特征对同一类物体进行层级分类。
(5)学习按量(粗细、高矮等)的差异进行7以内的正逆排序;学习按一定的规律排列顺序。
(6)学习区分前后、里外的空间方位;认识早、中、晚的时间概念,知道早、中、晚代表性的日常变化。
(7)能听清楚老师的话,能按照要求进行活动,并学习按照要求检查自己的活动。
(8)能安静地倾听老师和同伴的讲话;学习如何讲述自己的操作活动过程和结果。
(9)观察、比较、判断10以内的数量关系,逐步建立等量观念;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,解决新的问题,学习新的知识,促进初步的推理和迁移能力的发展。
(10)能自己选择小组活动,即能根据各个小组的活动情况,确定自己去哪组活动;在日常生活中,喜欢选择数学游戏活动。
(11)能主动地、专心地进行数学操作活动,并对自己的活动成果感兴趣;在教师的引导下,能注意和发现周围环境中物体的量的差异,物体的形状,它们在空间的位置等等。
3.大班
(1)学习10以内的单、双数,相邻数等知识。
(2)学习10以内数的分解和组成,体验总数与部分数之间的包含关系,部分数与部分数之间的互补关系和互换关系。
(3)学习10以内数的加减,认识加号、减号,帮助幼儿理解加法、减法的含义,初步掌握10以内数加减运算的计算技能,体验加减互逆关系。
(4)学习按物体两个以上特征或特性进行分类,并学习按标记进行逐级分类。
(5)初步感知集合的交集、差集关系及包含关系。
(6)能按物体量的差异和数量的不同进行10以内正、逆排序,初步体验序列之间的传递性、双重性及可逆性关系。
(7)认识几种常见的立体图形(正方体、球体、长方体、圆柱体);能根据形体特征进行分类;体验平面图形与立体图形之间的关系。
(8)学习等分实物或图形;学习自然测量。
(9)学习以自身为中心和以客体为中心区分左右;会向左、向右方向运动。
(10)能认识时钟,学会看整点、半点,学习看日历,知道一星期中每天的名称和顺序。
(11)认识一元、五元、十元的人民币,能说出它们的单位名称,知道它们的值是不相同的。
(12)能听清楚若干操作活动的规则,能按规则进行活动,并能按规则检查活动的过程和结果,并能参加较多小组的活动。
(13)能清楚地讲述操作活动过程和结果。
(14)能在老师的帮助下归纳、概括有关的数学经验;学习从不同角度、不同方面观察与思考问题;能通过观察、比较、类推、迁移等方法解决简单的数学问题。
(15)积极、主动地参加数学问题的讨论;学习有条理地摆放、整理活动材料。
(16)能与同伴友好地进行数学游戏,能采取轮流、适当等待、协商等方法协调与同伴的关系。